2)二零六:帝驾_大汉嫣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手之上,失魂落魄道,“臣不敢。”

  从见到刘盈出现在众人面前的一刹那起,他就知道,他这一次算是彻底失败了。只是幸得还没有算完全撕破脸,只得紧紧抓着之前为汉家社稷着想的借口,再顿首道,“陛下,臣只是以为,常山王母家卑弱,臣等宗室皆认为不堪配宗庙承祭之位。”

  ……

  这一次,刘盈默然了一会儿,方开口道,“诸卿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只是朕不孝,春秋虚度二十有四,膝下唯有此一子。前次病重,虽大治,深感无嗣不足以安国,于是决定,改策皇长子义为淮阳王。”转身吩咐道,“取新策书来。”

  管升应了一声,捧出黑色漆封玉版策书,递到中侍长韩长骝手中。

  “御史大夫赵尧何在?”

  赵尧慌忙出列,大声道,“臣在。”

  “吉时已至,即刻行策立新王之礼吧。”他淡淡道。

  “诺。”赵尧凛然拜受。

  高庙之下,宗室百官皆微微骚动,皇帝虽表现的像接受了宗室的劝谏退后一步,不再策皇长子义为皇太子,改策淮阳王。但事实上,从策书早已经写好,直接捧出来而非现场写就看出来,皇帝心中早已有所打算,只是借着齐王刘襄的话下得台阶罢了。

  便有怜悯同情的目光投向稚龄的新淮阳王身上。这个五岁的男孩子,差一步就可以成为皇太子,本来有机会继承刘氏宗祀,成为君临天下的大汉皇帝。却在他的父皇“病愈”之后,被降策为淮阳王。

  诚然,淮阳王的封地广于常山一国,境内富庶也颇有倍之。但,若是与皇太子的地位与将来相比起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维七年九月甲辰,上改皇长子义名弘,御史大夫尧庙立为淮阳王。

  这一份策书上盖的御玺,自然是那枚“天子之玺”。

  其时,百官会于高庙,按位立定,谒者引淮阳王当庙下,北面。

  御史大夫赵尧当淮阳王西北,东面立,读策书曰:

  於戏,小子弘,受兹青社!朕承祖考,维稽古建尔国家,封于东土,世为汉籓辅。於戏念哉!恭朕之诏,惟命不于常。人之好德,克明显光。义之不图,俾君子怠。悉尔心,允执其中,天禄永终。厥有炋臧,乃凶于而国,害于尔躬。於戏,保国艾民,可不敬与!王其戒之。

  刘弘端正拜道,“儿臣领命。”

  常侍严助捧出淮阳王玺绶,欲东向授淮阳王。忽听得上座皇帝咳了一声,道,“交给朕吧。”

  满座文武顿时回过神来,皇帝的意思,便要要亲自授淮阳王玺绶了。

  按礼,亲王玺绶因由常侍东向授于王。这个时侯,大汉立国未久,虽有初步典制,却并没有形成成例。奉常叔孙通又于今年上致仕,余者不敢反驳皇帝的意思。黄门便将盛放着淮阳王玺绶的托盘奉到皇帝手边。

  年幼的淮阳王对于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