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四十一章 能者多劳_捡到一只始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配偶,可以从事行当...赵括觉得,秦国女性地位高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也是因为战争,在战争时期,男性都外出打仗,留守的女性往往要负责很多事情。

  有些时候,甚至要在耕地里承担丈夫的义务,辛勤耕作。

  而男性战死太多,劳动力就由女性来承担,久而久之,女性的地位就有所提高,这跟一战二战之后女性地位猛增是一样的道理。

  很多人都觉得在先秦进行教育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这是后来人也没有能办成的,问题是,这个时代的生产力虽然很低,可是他的人口也很少,将一百万的可接受教育的孩童分散在秦国各县去,按着秦国的县数量计算,平均下来每个县大概要承担数百个学子,这并非是很困难的事情....

  咸阳作为秦国最大最富裕的经济中心,这里的人口刚刚超过二十万人。在另外一条历史线上,秦王不断的迁徙各地的人来到咸阳,方才造就了华夏第一座拥有近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可惜教育却不能平均来计算,秦国各地的发展极其不平衡,有咸阳邯郸这样的大县城,也有武遂,柏仁这样几千人的小县城。

  也就是说,咸阳的小学可以要承担数千数万的学子,而有些县城里的小学可能只有几十个学生...

  这些都是需要赵括亲自来解决的问题,包括启蒙的教材要做到统一,还有学田的设立,以及对老师的编制问题...赵括一头扎进教育的海浪之中,开始来打造华夏的教育事业。赵括这个人做事,非常的认真,而且不怕辛苦,在老师的问题上,如今的秦国非常的需要官吏,故而认识字的都去当了官,赵括不能跟嬴政去争夺这些人才。

  秦国如果想要在各地设立官学,完成对孩子的全部教育,怎么也需要个十万以上的老师,这样的编制,对秦国是巨大的挑战,因为秦国要养活这些老师,还要能找出这么多的老师出来。故而如今的教育难题是在老师身上,并非是学生。赵括苦思冥想,也没有找到什么太好的解决办法。

  若是想要解决这样的难题,那就只能是等待天下太平,等到各地的官吏充足,才能建立这样规模的学校体系。

  不过,如今只是在关中地区进行尝试,那老师还是足够的,赵括不只是秦国的武成侯,他还是杂家马服派的创立者,他的徒子徒孙遍布各地,赵括只要开口,就能得到足够的老师...而教材的问题,当初李斯所书写的启蒙教材,还是可以应用的,除却这些之外,赵括还需要不同课程的教材。

  语文的教材当然也不能只是启蒙教材这么简单,赵括只能是回忆着,又编写了几个简单的小故事,作为孩子们最初能接触的故事,他所写的都是些宣扬道德的故事,正好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