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六十一章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_大明咸鱼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如果简单的归纳一下,大概可以认为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形态一共有如下几个要素:

  1.生产资料全民公有;2.通过禅让制或民主制选举德才兼备的人治理天下;3.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剥削压迫,社会关系高度和乐融洽;4.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各得其所;5.社会分工明确,男女有别,各司其职;6.人人品德高尚,大公无私;7.人人反对浪费财物,热爱劳动,各尽其力;8.社会稳定,安定团结,没有丑恶现象。

  在孔子看来,这个理想的社会形态,在尧舜时代已经实现了。而后来的社会发展,人心不古,大道既隐,由公天下退步到家天下,是一个很让人无奈的现实,孔子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恢复西周的礼制,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然而与孔子的看法相反的是,孟子认为人民之所以“放辟邪侈”,是由于无恒产所致,于是提出要“制民之产”,即赋予人民一定的个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也正是因为如此,孟子才会极力推崇小土地经营方式:“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操蛋的是,中原王朝自古以来的读书人都有一个很神奇的本事——曲解经义,过度理解,好好的经都能给念歪!

  就跟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一样,有恒产者有恒心这句话被这些读书人们有意无意的忽视掉,而“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则成为这些人饱食终日常用的借口。

  我啥都没有,我还有仁义道德的恒心——瞧我多么伟大啊,裸官何及我?

  在杨少峰看来,无恒产而有恒心者跟读书人有没有什么关系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恒产者有恒心这句话是孟子说的,这就足够了。

  亚圣孟子,份量够不够?

  连亚圣理想中的社会形态都没有实现,有什么资格说孔圣人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更别说孔圣人的后人干的那些破事儿,早就已经随着唐赛儿那场轰轰烈烈的造反传遍了天下,这些读书人还有脸拿着孔圣人来说事儿?

  或者再换一个简单点儿的说法,喷就完了!

  天下的读书人是多,读书人也是真能喷,如果大明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