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章 演员艰辛_华娱之光影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李墨在魔都一边收购公司大展拳脚,一边感叹花钱如流水,时光一去不复回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帝都,《中国合伙人》的三位主演却还在老师的陪伴下,和英语死磕着。

  虽然大部分电影都会有一部分后期配音的工作,但那仅限于旁白,特殊情境台词等完全无法现场收音的时候。

  而且对于大多数有志于参与评奖的电影来说,演员本人说台词,甚至亲自上阵进行某些专业技能的拍摄,都是能够竞逐奖项的潜规则。

  像《中国合伙人》这样的项目,虽然影片的发起方李墨工作室在业内只能算是小字辈,但参与投资的中影集团和光纤传媒,不管是为了后续的影响还是为了电影票房,都不可能让前世‘数字小姐’那样的奇葩出现在这部电影里。

  于是,三位主演王晓明,邓潮和王恺,便只能痛苦的开始了请口语老师,反复诵读台词内容,加强记忆的苦逼之旅。

  相比于出生在八零年代前的两位老哥,王恺的日子是最轻松的。

  一方面他出生于1982年,大学毕业也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今年刚刚三十岁的他记忆力还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阶段,再加上他在参与电视剧《知青》的拍摄之前,为了更贴近角色所处的状态,还曾经自费参加过英语强化训练,多少算是有些基础,签约李墨工作室以后,宗帅给他找的老师居然是帝都外国语大学的高材生……

  多管齐下以后,王恺的口语和阅读水平算得上突飞猛进。

  甚至他的口语老师都给出了这种评价:“你现在的水平,出国旅游什么的,基本上已经不需要导游了。”

  不过老师毕竟是圈外人,更加不可能看过《中国合伙人》的剧本,但王恺知道,他扮演的王阳可是炮过美国妞的人,思维方式和逻辑更是*******,因此他给自己定的标准是至少要让自己的口语带有一星半点的美语特点。

  不得不说,他的想法和李墨对王阳的定位非常接近。

  王阳的确就是这种人。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如此,那么他的口语*******,完全的美式发音不是更好吗?

  还真不是!

  在《中国合伙人》的剧本里,在三人组前往美利坚与EES谈判前,他并没有出国的经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环境里,一个从来没有出过国,只是和歪果仁接触比较多的帝都人,能讲着一口非常正统的美语发音?

  这种事情,光听着就觉得不可能吧……

  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才是关键。

  过犹不及啊。

  至于邓潮,他算是三个人之中最痛苦的。

  如果要给《中国合伙人》的三位主角每人一个标签的话,基本上会变成下面这样:

  成冬青——土鳖;

  孟晓骏——海归,精英;

  王阳——愤青;

  这也是邓潮痛苦的根源所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