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五十五章 全甲炮艇,拨乱反正_乱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空间――要住在船上,就得在甲板上打地铺。

  还有,既然没有桅杆,也就没有法子悬挂海航信号旗。

  呃,这样的一只船,怎么……出海作战啊?

  谁说我的“全甲炮艇”要“出海作战”?

  再说一遍:这是一个“水、炮、台”!

  和“标准巡洋舰”一样,“全甲炮艇”的叫法。是关卓凡自己的杜撰。原时空,伦道尔设计的这种炮艇,中国的译名,称“蚊炮船”――看,这个土鳖名字,比咱们轩郡王“全甲炮艇”之高大上,差远了吧?

  “蚊炮船”在后世,是争议很大的一种兵器,支持者认为它本小利大,诚“守口利器”也;反对者认为它然并卵。不三不四,不伦不类。从未在战争中有过像样的表现,根本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海军发展史上开错了的一朵奇葩。

  关卓凡认为,“蚊炮船”的不尽如人意,根本原因,不在自身,而是人们一厢情愿,使其后续发展,完全偏离了伦道尔的设计初衷。

  “蚊炮船”设计之本意,是一种纯粹的防御兵器,主要作用,是在港口防御作战中,和岸防炮台“高低搭配”,形成更合理、更立体的火力网。

  “蚊炮船”的优势有二,一,可以自由移动,可以布署在任何港口的任意水面位置,海港可以,河港也可以;二,造价远远低于岸防炮台,生产周期也短,不比岸防炮台,非数年经营不为功。一句话,成本低廉,可以大数量布署。

  中国的特殊情况,使“蚊炮船”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很早之前,关卓凡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中、法开战,我的最大的软肋在哪里?

  不是云桂边壤,不是福州马尾,不是台澎金马,也不是天津大沽口。

  是上海,是上海的高昌庙。

  上高昌的“工业园”,下高昌的“自贸区”,是中国精华所在,是中国复兴腾飞之根基,其价值,怎么样强调,也不过分。

  可是,因为情形特殊,面对来自海上的威胁,上海又是中国自我防护力最弱的地方。

  中**队,无法大规模在上海的海岸及黄浦江岸修筑炮台,沿岸固防,战端一启,万一法国人竟然溯江而上,炮击高昌庙,则我何以为计?

  虽然,出现这种情形的概率不会太高――在上海大动干戈,法国人顾虑也多。但是,凡事不可侥幸,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关卓凡不可能把整支舰队布署到上海,但是,如果仅仅布署一批“全甲炮船”呢?

  这是做得到的。

  进攻上海,对于法国人来说,冒天下之大不韪,得失难定,本来就是下下之策。面对“全甲炮船”的凶猛火力,法国人不能不想到,一战下来,付出的成本将会大大增加,手上这盘生意,一不小心,就倒赔了进去。

  于是,冒险以逞的念头,就不大容易生得出来了。

  这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