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六章 大学士_乱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关卓凡既要改革军制,也要向地方收权――首先要收的就是军权。

  所以。张勇和伊克桑“领提督事”,不是单纯意义上去山东和安徽占地盘的。而是,一,裁撤、整编当地的军队;二,将原属巡抚的军事指挥权收归朝廷。或者说,暂时收归代表朝廷的关大帅。

  山东这块地盘,东捻、西捻都覆灭于斯,就是说完全是由关卓凡打下来的,拿过来一点问题也没有;安徽,苗霈霖、李世忠都自淮北起家,又都衰在轩军手中,朝廷以此为由交给了关卓凡。但安徽一向是李鸿章的地盘,似乎多少会引起点麻烦,但没关系,山人自有妙计。

  打完了仗,裁汰劣兵,收军权于朝廷,两宫皇太后和军机全班当然举双手赞成。但刚开始的时候亦不无忧虑,怕的是会遭到地方督抚的抵制。但关卓凡成竹在胸,很快,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完全是正确的。

  最配合的就是手上军队最多的那位:李鸿章。

  大出李鸿章意料的是,剿平东捻之后,关卓凡在报捷请功的折子中,极力铺叙淮军的功劳。单从字面上看,淮军简直还在轩军之上。

  关卓凡这么做,有三个原因。

  首先,虽然刘铭传对鲍超恩将仇报,但淮军整体上确实是有功劳的。在轩军回国之前,官军比较成功地执行了关卓凡“略陈剿捻二三事”的方略,其中,淮军是主力。这个为轩军最后速竞全功,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其次,不管李鸿章有多少毛病,纵观当时的地方督抚,他算是思想最开通、能力最强的一位。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同盟军的,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的改革和建设,需要李鸿章这种人的支持和参与。

  再次,就是俺要裁你的淮军,希望你配合。

  李鸿章作为一个读书人,和中国其他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最大的梦想是“入相”,即当上大学士。但这个,得拿功劳来换。

  这个功劳,关卓凡给了李鸿章。

  内阁大学士两殿两阁,一共四位;协办大学士两位,都是满汉各半。

  拜胜保之赐,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出缺,遗缺由曾国藩以协办大学士升补。空出来的这个协办大学士,给了四川总督骆秉章。

  不想廷寄没到四川,骆秉章便病逝了。于是,这个协办大学士转到了资格最老的吏部尚书朱风标手里。朱风标官运爆棚,他刚刚入阁,武英殿大学士贾桢就告病,于是朱风标顺理成章地扶正了。

  这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动过后,朱风标遗下的那个协办大学士“挂起来”了。

  终于,这块叫人垂涎欲滴的肥肉落到了李鸿章的嘴里。

  李鸿章终于变成了“李中堂”。

  不仅如此,还赏戴双眼花翎,加太子太保衔。

  这种封赏,就李鸿章的实际功劳而言,多少过了,但关卓凡一力促成。

  李鸿章对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