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七章 成败利钝,非所逆睹_乱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之一,而且,即便拿这场战役来说,法国也没有达成攻取福州的战役目标。

  就中法战争整体而言,中国实实在在,既不输阵,也不输人。

  这场战争,法国投入兵力近两万人,中国大约在三至四万人之间,力量对比,并不如何悬殊。

  还有,战争虽然远离法国本土,但中国并没有明显的“地利”。一来,法国在越南经营已久,并非事事都要求诸国内;二来,中国国土广大,战场在西南边陲,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军需补给、后勤保障,其实非常艰苦。

  中国的参战部队,有的表现出色,有的表现糟糕,但除了战争早期的越北战事,整体上来说,不同的参战部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打输了,再打!

  就算一败再败,也要一战再战!

  一鸦、二鸦的一触即溃,已恍若烟云。

  战争结束的时候,两个战场的情况如下:台湾战场,法国一再受挫,困在基隆一隅,动弹不得;越北战场,中国攻,法国守,中国步步进逼,法国步步后退。

  谁输?谁赢?

  当然,如果像愤青们喷的那样,镇南关、谅山大捷之后,乘胜追击,甚至“收复河内”,那也是不可能的。

  战线一拉长,中国的兵力,必然不敷使用,补给也必然跟不上;更重要的是,越南是法国在远东的最重要的殖民地,失去越南,是法国的不能承受之重,“收复河内”,必然引起法国的全力反击。

  事实上,茹费理内阁一倒台,法国议会就通过了给远东法军拨款五千万法郎的决议,而驻远东法军一八八四年全年的军费报帐,合计亦不过五千四百万法郎。即是说,法国已经做好了扩大战争乃至长期战争的准备。

  彼时的中国,不过一只脚堪堪踏在工业化的门槛上,战争潜力有限,根本没有和世界第二工业强国长期做战的能力,何况,只不过是为了越南这么个小小的“藩服”?

  此时停战,时机最为合适。

  战场上也好、谈判桌上也罢,结果都是清清楚楚的:中国在和世界第二强国的一对一的较量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慈禧则是中国取得对法战争胜利的当之无愧的、唯一的主持人。

  对法战争,之所以可以先败后胜,转折点就在“甲申易枢”暮气沉重、对法作战态度消极的恭王,以及其领班的军机,被全部撤换,慈禧亲自过问和主持对法战事,朝野上下,统一思想,消弭了原先和战不定的分歧,战场上的劣势,随之扭转,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慈禧的这份历史性的功绩,是不可以否认的。

  中法战争的意义,长期为学术界所忽视也不奇怪,我们的“学术界”,连中法战争是输是赢,都搞不清楚!

  事实上,中法战争的胜利,意义极其重大。

  如果中国输掉了这场战争,法国之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