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章 天下一统_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朝堂上到地方。官员们出身不同,有的原本是齐国人,有的是老秦人,有的是楚人,有的是魏人,不同的出身有着不同的利益纽带。尤其是秦、齐、楚基本上是被韩国不费吹灰之力地接收过来,韩天子又优渥雍城君、丹阳君、临淄君,这让秦、齐、楚三国的势力在朝堂上占据了比较大的比重。

  当然,犯上作乱是不可能的。没有了兵权,他们想要造反都不行。何况,百姓们也习惯了接受了韩国的统治。他们要是造反。百姓们还不答应呢!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确保自己家族的富贵和权力可以持续下去,他们不会结党营私。尤其是太子之位的人选上,让所有的大臣们都觉得大有可为。

  韩天子总共有八个皇子,嫡长子是有着燕国王室血脉的韩邦,年方二十六岁。二皇子韩信,年方二十三岁,其母出身楚国名声显赫的芈氏一族。三皇子韩安,年方二十一岁,其母出身韩国寻常公卿。四皇子韩庄,年方十八岁,其母为秦国人。五皇子韩念,年方十六岁,其母出身齐国公卿。其余三子,尚且年幼,继位的希望不大。

  若按周制,嫡长子韩邦毫无疑问要继承皇位。但韩邦太过仁慈,按照韩天子的说法,乃优柔寡人之人,因此不为韩天子所喜。

  二皇子韩信出身高贵,尤其是楚国出身的官员在朝堂上的势力很大,他们以司寇景阳为首,肯定愿意韩信当上太子。同样的道理,秦国过来的官员自然希望四皇子韩庄可以成为太子,尤其是大将军白起颇受韩天子宠信,在太子之位的人选上,必定会对韩天子的决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司隶州、益州的官员毫无疑问支持三皇子韩安,在他们看来,如果是有其他国家血脉的皇子当上了太子,不少人从心理上接受不了。何况,母家的出身决定了太子的政策。如果是韩信日后做了皇帝,肯定依赖楚系官员,韩庄日后做了皇帝,也必定重用秦系官员。恐怕韩天子也是考虑到这一点,才在太子之位的人选上,迟疑不决。

  公元前二四四年九月,韩天子在例行的朝会上突然提起了太子人选一事,这让群臣始料未及。但韩天子已经出声,群臣不得不表态。

  立嫡长子,标准清晰,可以杜绝其他皇子的觊觎,减少皇室内乱的风险。但如果嫡长子品行、才干不足,于国家不利。立贤,于国家有利,可是贤德的标准难定,给了诸多皇子借口觊觎帝位,于皇室不稳。最好的办法就是嫡长子是明君,可殊为难得。

  典客李斯以“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为由,力主立皇长子韩邦为太子。冀州、幽州官员响应者众多。

  司隶州刺史荀况以仁孝为由,主张立韩安为太子,司隶州、并州、益州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