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3集 4000人大死刑_大明193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明军来自本土的三个师、54ooo人的后续部队,于3月4日抵达巴达维亚港,很快向东投入了攻势。八一?中?文网w?w?w?.?8?1?zw?.?com在这一个星期中,大批的运输船往来穿梭于南中国海,把更多的坦克、装甲车、火炮、车辆、摩托车、甚至自行车源源不断地送达巴达维亚岛。其实用“推进”这个词并不准确,应该用“行进”。因为抵抗极其微弱,仗打得并不多,时间都花在架桥铺路、还有走路上了。

  但随着明军车辆的增多,向东推进的度也一天比一天快。开始是一天推进二十多公里,到了后几天,一天能推进六十到八十公里。明军的“前线机场”经常是第一天修好,第二天就成了“后方机场”了,跟不上步兵推进的度。

  到了3月9号,也就是巴达维亚抓够了4ooo当地人的那天,明军已经占领了三宝垄,前线推进到了梭罗河西岸,控制了巴达维亚岛的四分之三。东面最后一个大城市,就是泗水了。

  3月9号晚上,向小强在总督府的会议室里,和几个人民卫队军官召开“万湖会议”,布置明天如何处死这4ooo个土著凶手。

  向小强提出了一个原则:那就是处决的过程全部由警察系统来完成,明军严密监视,但绝不亲手杀人。他知道在如今的二十世纪,无论理由再正义,一口气杀死几千不能反抗的人,对一支军队的名誉都是很严重的玷污。而且,自己士兵们的心理也会因为大屠杀而严重扭曲。像徐向德那种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毕竟没几个。这种“脏活”一定要让当地警察系统来干。

  先讨论采取什么方式处死。开始有人提出绞刑,在巴达维亚市中心竖立绞刑架,一批批的绞死。这样震慑效果最大。但又有人提出这样太慢了,绞刑架毕竟要专门搭设、时候还要拆卸,搭不了几座的,而且绞刑比枪毙慢得多。这样绞死4ooo人不知要猴年马月。

  于是意见都集中在枪毙上了。枪毙度快,而且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城内可以,城外也可以。向小强也赞成枪毙。对于所谓的“震慑效果”,他不太感冒。处死4ooo个人,无论怎么处死,震慑效果都足够了。

  而且相反,他觉得在市中心绞死几千个人,负面效应太大了,全世界都看在了眼里,足以把同情的天平从华人这边,移到土著人那边。如果是押到城外枪毙、完事直接掩埋,那全世界虽然知道有这么回事,但因为没有亲眼看到行刑过程,4ooo人对他们来说,就不过是个数字而已。没有照片、没有记者报道,会好的多。

  向小强很欣赏徐向德,把他提升为了中尉,让他选出2oo名性格冷酷、心狠手辣的人民卫队士兵组成一个“行动队”,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