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百四十六章 母女_重生之钢铁大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亚太产业二次转移的问题,在招商引资工作更是积极主动走出去。

  到九八年时,梅溪新区诸多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都基本建设成熟,外围的机场、铁路、港口、高速公路也都形成大配套,沈淮在梅溪及新浦又极注重抓软环境建设,这两年来招商引资的成绩也就格外的突出。

  九八年仅梅溪新区引进从东南亚转移过来的日韩大小企业及台商近一百家——台湾地区受日本文化影响很深——也就造成今日梅溪镇料理店随处能见、日本人满地爬的景象。

  这背后也有富士制铁的功劳在。

  作为日本六大财阀安田系的一份子,富士制铁本身就是大型的重工制造企业,在日本国内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这些年来,梅溪国际冶金产业园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电炉钢产业基地,形成高达三百二十万吨的年炼钢能力,富士制铁与省钢、长青集团组建的合资公司在其中占到大半。

  融信与省钢在新津主导的钢厂建设,计划今年入秋前建成投产,主要也是采用富士制铁的高炉技术,富士制铁也在其中持有15%的股权;当初为了筹集新浦炼化的建设资金,孙亚琳将手里众信投资名下上市公司梅溪工业约10%的股份也转给富士制铁承接。

  要说产业上的影响力,在东华富士制铁不及梅钢,但不比省钢稍弱。

  而这些年来前前后后受富士制铁直接影响,为富士制铁配套为主,到东华投资建厂的日资企业就将近二十家;除此之外,到东华投资更多的日资企业则主要以纺织轻工及化工类为主。

  唐闸区及梅溪新区的财税收入,去年叫霞浦追平,但今后几年的增长速度不会降下。要说最大的问题,梅溪新区后续的发展,主要将受到工业用地不足的限制。

  梅溪新区成立时,虽然将梅溪、竹社、黄桥等镇并入,但实际上从渚溪大道往北,都是城市建设用地,仅仅将梅溪、竹社两镇的部分规划为工业区,扣除交通、水电等配套建设,可用建厂面积,甚于都不足六十平方公里。

  虽然还有二三十平方公里的工业地可用,但照长远发展来说,梅溪新区后续的发展潜力已经是远远不足。

  相比之外,新浦港工业园,此时建成的工业区面积甚至比梅溪新区稍小,正式进入规划的区域也不是很大,但除了梅浦大道往南有较广的腹地可以规划为工业建设用地之外,往东还有两三百平方公里的浅滩可以吹填;要是从淮海舰队驻泊港往北,一直到新津港,沿线四五十公里的海岸线,可吹填用于发展工业的滩涂及浅滩面积更是巨大。

  要是能兼任东华市委常委,沈淮是计划与陈兵一起在东华全市范围内进一步推动行政区域调整以及新的工业、城镇建设布局规划,使东华各方面的发展资源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