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十六章 有一场比枪炮更险恶的大战_陛下,我能三个月平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杨文华被拖下去之后,还犹自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赔了!

  要知道,他本是江南仕宦之家,自幼聪明,靠着家族里盘根错节的关系,年方十二岁便参与了乡试,中了个不高不低的功名。

  其后又经过一番沉淀,家族中投入了不少花销来经营名声——这并不是什么需要隐晦的,读书人的事,能叫做运营吗?那叫做‘养望’!

  到了他十八岁那年,他便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才子了。

  开始了科举,中了举人,然后又出了几本诗集,博得了好名声。

  其时魏忠贤已经死了,家族里便又运作了一个曾经被阉人迫害的名头,到了已经身故的左光斗的坟前祭拜,做了一篇祭文,在复社士子中流传。

  到了崇祯六年,他便中了进士,取了个不高不低的名次,先是在京师翰林院呆了几个月,然后找着由头外放杭州。

  如此一来,家族中的投资和收益便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杨文华的这前半生,便是一个江南仕宦典型的人生经历。

  千百个杨文华聚拢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透的江南。

  流贼在河南河北闹得天翻地覆,与江南无关。

  李自成和张献忠最多泄愤式的去一趟凤阳,可是他不会过长江。即便都知道江南豪富,流贼就是不会来。

  这是实力,也是默契。

  大明和建虏在辽东打得血肉横飞,也不过只是江南人物的谈资而已。

  有才的做几首慷慨激昂的诗词,有财的给他们几封银子做打赏,热热闹闹的,大家便都算是支持了国家。

  至于闹得天怒人怨的‘辽饷’‘练饷’‘剿饷’,与杨文华这种人是没有关系的。

  江南的家族中,谁家还没有个进士了?

  家道再中落,找几个举人也总能找得出的。

  便是连举人都找不出的,金陵的国子监捐个功名也是可以的。

  有钱人家,只要肯努力,总是能找到出路的嘛!

  即便是到了甲申年,大明眼看就没了。

  家族也不会太过于惊慌!

  一来,可以拥立;

  二来,可以归顺;

  实在不行,甚至还可以拉起一支‘义军’,不过这已经算是走投无路的下下策了!

  不管怎样,只要家族实力在,那盘根错节的关系在,便总是有出路的。

  家族还可以按需分支:

  你热爱大明,那好,你去拥立;

  你看好大顺,那好,你去参加‘义军’;

  什么,还有族人觉得建虏也很有前途的?那行吧,你去当奴才!

  总而言之,大家都有着光明的未来!

  ……

  只不过,,在朱由检渡江之后,这种稳定的投资模型便失效了。

  一本《南明史》彻底搅乱了江南大族的思绪,连钱谦益这种大族都栽了。

  更别说,还有锦衣卫暗中下黑手,今天找个由头抄家,明天找个由头审问,再大的家族也经不住三番五次地摘黄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