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考得怎么样?_大时代197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变成没娘的孩子,白天爸妈外出工作,他留在家做饭,晚上还要辅导两个孩子功课,周内如此,也就周日,爸爸妈妈不去上班,弟弟妹妹不去学校,他也休息放松一下。

  这天,他正在家奋笔疾书的时候,杨文姝回来,丢给他一封信。

  “谁给我的?”

  “自己看吧,是你堂姐,小芸,也不知道她在农场怎么样了?对了,你饭做了吗?”林妈脱下外衣去洗手。

  “做了,这怎么能忘?米已经熟了,菜切好了,等下就炒,我先看信。”

  黄色的封面上,寥寥数字:“弟,林晓光亲启,西陕省河东地区渭川农场第十一分队林晓芸”。

  拆开信封,林晓光慢慢看起来。

  堂姐林晓芸,是大伯林伯平和大妈杜静的孩子,次女,比他大两岁,今年十七,去年上山下乡去的渭川农场,按照历史轨迹,今年夏天他也会去渭川农场插场,可他没去。

  小芸姐的来信,说了些前段时间发生的事,当然重点还是说高考。

  这次高考,她也参加了,不是像前世那样,直到10月21号国家宣布恢复高考,才开始复习,而是很久之前,拿到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就为高考做准备。

  信上小芸姐说,她很有信心,相信一定可以考一个高分,去清华不成问题。

  他们家今年仨孩子参加高考,堂姐立志考清华,他立志北大,表妹人大,其中他最有信心,堂姐表妹都信心不是很足,因为是考试前填志愿,还没法估分,谁知道考题的难度。

  林晓光看完信,却满意地笑了。

  堂姐以前只考上长安本地的大学,这一次,去北平去清华,绝对没有问题。

  周末,难得有时间休息,趁着这个空档,老头子有事要问,大伯、林爸、小舅六位长辈,再加几个小孩,一家人齐聚一堂。

  老头子是穷苦人出身,小时候给地主当长工,37年抗战爆发后,县里征兵当了十七路军,之后打过小东洋,上过中条山,45年6月在南河洛宁起义,加入八路军,后来亲历三年解放战争,打过老蒋,新中国成立,全国解放后,部队改编为石油工程部队,没几年他转业回老家,在县城当了一名公安。

  现在人已经六十出头,离休在家,整天不是下棋,就是钓鱼,好不自在。

  两个老人,六个中年,五个孩子,坐一桌。

  老林家是个奇怪的家庭,老头子两子一女,林伯平、林仲平、林淑萍,自己没念多少书,取得名字也很简单。

  老头子为人老实忠厚,不过却有点小机灵,自个儿大字不识一个,吃过不少亏,给三个孩子找的对象,却都是念过书的,甚至于,还是解放前地主的孩子,女的上过女中,男的也上过小学,家教不是一般的好。

  不过有一点比较奇怪,林妈杨文姝的弟弟,也就是林晓光小舅杨文庸,他和林晓光小姑林淑萍结婚,也因此,小舅变成姑父。

  对,就是换亲,这年头这事还挺常见,即便在后世,西陕山区也有不少。

  不得不说老头子挑人很有眼光,人到中年,打小的青梅竹马原配去世后,不仅给三个孩子挑好另一半,还给自己续弦找一个婆娘。

  也就是婆婆。

  当时,婆婆孤儿寡母的,一个寡妇带着一个女儿,老头子作为几十年的邻居,平时诸多照应,两家情分颇深,后来更是结为亲家,让儿子与杜家闺女结婚。

  成为亲家后,来往更密切,寡妇门前是非多,流言蜚语传久了,两个都是半截子入土的人了,便不顾周围人的闲言碎语,索性搭伙过日子。

  这些事情,他也是后来才知道的。

  这年头,几个孩子都知道自家情况特殊,但根本想不到,这里面竟然有这么多的故事。

  ……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