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百零六章 盐背后的冤狱_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梁文星也不会做亏本的买卖,从内商沈一元那里买到官掣盐货之后,便取得了限帖(行盐凭据),有了限贴,便可以拉着盐卖给官府指定的盐店、盐铺。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如果水商买的是淮盐,那你卖盐的范围广,南直隶,江西,湖广,河南,运到贵州也行。

  但如果水商买的是山东盐,那不好意思,你的盐帖限号,只能在山东境内卖,最多给你个开封府,你敢拉到南京试试,保准你一包都卖不出去。

  不同地方出产的盐,有着不同的行盐地区。

  水商梁文星看着一大包一大包的盐,这样直接卖给店铺是行不通的,需要将大包装拆解为小包装,一大引盐可以拆解为五十小包,一小包八斤。

  弄妥当之后,梁文星带着大包小包的盐拉到苏州贩卖,找到当地的牙行商议价格。

  考虑到换包装的费用,路上的费用,伙计的费用等等,梁文星决定一大包卖四两二钱银子,一小包九十文,大致一斤售价十文至十一文。

  牙行议定价格,从水商手中买下盐之后,会与商铺约定好价格,咱们是十一文每斤买来的,大家也要过日子,一斤涨个三文钱不算过分吧,每斤盐最低十四文钱。

  从这些事可以看出来,大明朝廷控制了灶户,控制了盐,只是控制了生产端,至于销售环节,完全是由水商、内商、边商、牙行、商铺来负责的。

  朱允炆与解缙等人商议良久,也不确定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不知道是边商提了价格,还是内商受到朝廷盘削太多不得不加价卖给水商,还是说水商为了更大盈利,与牙行勾结,以高价售出。

  这是一个庞大的问题,不是揣测与猜想就可以找到的,朱允炆清楚自己遇到了困难,对刘长阁说:“不要让夏元吉等十六日再出发了,让他马上来扬州。”

  朱棣与徐辉祖连连点头,解缙也只能默然。

  对于盐政这一块,朱棣与徐辉祖只了解皮毛,解缙也对此没有深入了解,真正懂得的专业人才还是户部尚书夏元吉,让他来对眼下来说有好处。

  越走越偏,周围已没几户人家,不远处分散着几个院子,皆是低矮的栅栏,连个围墙都没有。

  汤不平从一棵树后饶了出来:“北面的那户便是买盐的老妪家,四口人,两个成年的孩子。”

  朱允炆看了一眼解缙等人,笑着说:“我们没带手信直接登门不合适吧?”

  解缙无奈,只好看向刘长阁,刘长阁自觉地安排人去买了一些糕点。

  朱允炆带几人走向老妪家中,西面的茅草屋里冒着烟雾,倒有两个二十出头的孩子在庭院里坐着闲聊,北屋里传出了纺织机的声音。

  “喂,你们是干嘛的?”

  周磊抬头见朱允炆等人到了门口,不由起身问。一旁的弟弟周森也有些警惕,看了一眼不远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