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五十四章 棘手至极的会通河_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朱允炆于黄库大殿中,要求火药司、火铳司、火炮司搭建新的管理班子,统筹二炮局事务,指示三司之间加强技术交流。

  数日之后,山东汾水河畔。

  宋礼看着水量较为充沛的汾水,眉头紧锁,对一旁的蔺芳说道:“会通河已经探访清楚,事情有些麻烦。”

  蔺芳脸色有些难看,事情何止是麻烦,可以说是棘手。

  按照朝廷最初的设想,以大清河为界,可以将会通河分为南北两段。

  北段只是河道淤塞、狭窄,只需要调动民工挖除淤泥,拓宽河道即可。

  南段稍微复杂一些,需要首先疏浚、拓宽原会通河河道,然后引一部分汾水进入寿张与济宁的运河之中,提供充沛的水量,以满足会通河南段所需。

  但现实并不像朝廷计划的一样。

  宋礼连日奔波,探访会通河与周围水系,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而这个问题若得不到处理,会通河还真的疏浚不了!

  朝廷在分析会通河疏浚方略时,采取的是洪武十五年绘制的舆图。可在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在原武决堤,不仅出现了淮河夺淮的灾难,还有一部分黄河进入了东平境内的安山湖,并在安山湖向东而去。

  安山湖淤塞了,会通河河道也被彻底淤塞,一些河段直接被黄河携带的泥沙彻底填平!比如宋代的八百里梁山泊,到现在,只剩下了一个小小的池塘!

  在这种情况下,宋礼想要重开会通河,就不再是“疏浚”,还必须“开凿”出来一部分河道,而这无异于加大了工程量。

  工程量增加,宋礼还可以承受,毕竟是多花点钱粮、时间的事,可还有一个问题,却不是宋礼可以承受的。

  河流、胡泊淤塞,那就不再是河湖,成了土地了。

  既然是土地,拿来种庄家也很正常。大明政策鼓励垦荒,百姓们一看,呀,有荒地,于是扛着锄头就去了……

  官府从不过问,估计即使是知道了,不仅不会责怪,还会勉励几句,让多打点庄稼。

  这一晃都过去六年了,人家庄稼都收了十几茬了,现在你宋礼跑出来说这是公家的地,要收回,还要挖一条大大的河沟,老百姓不干啊。

  就靠这两亩地养活老婆孩子的,你宋礼想要抢田,信不信我们跟你拼命!

  宋礼叹息不断,找寻不到良策。

  就仅有的会通河河道来看,两岸皆是良田,拓宽河道本就要占走许多,这如果又要从老百姓“田里”要“田”,那波及到的百姓,没有五万户,也有三万户。

  在这几万户中,怕会有几千户人家失去土地,如此多的人家,朝廷如何安置?难道还要再移民?山西大移民还没有正式开始,户部的压力已是不小,再加一些人口,朝廷又要多花多少钱粮。

  “大人,百姓之事应请示朝廷,再作打算。”

  蔺芳提醒道。

  涉及不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