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五十二章儒释道_长歌当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意会!故,老子以《道德经》为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叶安点了点头,却开口道:“我家长辈也是这么说的,但和师傅你说的不一样,该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玄诚子微微愣了一下,就在叶安准备小小骄傲一把的时候,他却开口道:“未曾想你家长辈居然知晓古版《道德经》,因避讳汉恒帝而避讳…………道家经典因历朝历代之避讳,错改,失良多矣!”

  叶安惊讶的望着玄诚子:“师傅知晓?”

  玄诚子的目光越过供案以及后面的殿门,看着天空沉声道:“儒释道三家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即便是儒道之间也非看上去那般的中正平和。”

  叶安恍然大悟,他是学史的,自然知晓其中的冲突,但通过玄诚子之口说出来,却发现,原来三家的冲突并未如同史书中记载的那般平和,甚至有些激烈。

  儒家和道家之间的关系还算好一些,儒家以仁爱为主,并不擅长机辩,最多便是下“阴招”。

  在玄诚子极力的要求下,叶安用了整整两个时辰把他记忆中的马王堆《道德经》给默写出来。

  幸好“上辈子”在教授的带领下对杂学感兴趣,否则还真记不住。

  玄诚子虽知晓这一版《道德经》的存在,但却不知全文…………

  供案之上,两份《道德经》放在一起对比,玄诚子抽着凉气,而叶安默然不语,明显可见不同。

  道经与德经被调换了位置,而细致上的区别却是更多,同样的一句话,稍稍改动了几个字,意思便大相径庭。

  玄诚子长叹一声道:““致虚极,守静笃”到你这便是“致虚,极也,守静,表也。”虽几字改动,但意境去相去甚远!

  至于这句“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到了你这却是“大方无隅,大器免成。”一字之差,二者截然不同!”

  玄诚子在叶安默写《道德经》的时候便把太虚殿的其他人等遣散,待叶安默写下《道德经》后他才郑重的收起:“此书当守之!”

  这世上毕竟以儒道为主,即便是叶安号称杂家,但最终还是要跟随王渊学习儒道。

  在看过两份经书之后,傻子也知道是谁改了《道德经》……………………

  叶安不由得脖后发冷,这种手段可比明火执仗要更为阴损的多,也由此可见三教之间的冲突有多么的复杂。

  但相比之下,道家和佛门之间的矛盾却更为激烈,若是自己被卷入佛道之争中,那便有些麻烦。

  这是一个非常古老又复杂的问题,其中涉及太多的新仇旧怨,尤其是在这个时代,更是如此。

  两教争斗无非处于门户之见,相反在后世道佛之争已经走向融合。

  自道教初兴,佛教东来,起初算是互惠互利,因两者所标义旨,间有相同。

  道家早在中土盛行,佛教传入之初,译天竺文为汉字,尝袭用道家字义,后道家亦有袭用佛教教义者。

  但矛盾的冲突点还是在信众多寡上,最终因利益发生了冲突………………

  南北朝时最为激烈,南朝道士顾欢的一文《夷夏论》震动儒释道三家,从此拉开了佛道之争得“大幕”。

  叶安从未想到过自己也会被卷入其中,但还好,道教是本土宗教,“地方保护”政策比较占据优势。

  北朝三武灭佛,唐祚代兴,以老子与唐室皆李姓,予道教以特殊礼遇,唐太宗更明诏道教居于佛教之上,定道先佛后之席,成为唐朝一贯方针。

  叶安并不觉得自己有资格参与到这场佛道之争中,只要没人找自己的麻烦,他非常乐意站在边上看其斗法。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