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06章 南京热锅,北京热血_靖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杨廷和的人。

  这几年,杨廷和任首辅、主持新法,贾咏确实升得很快,但却没想到杨廷和送自己一路青云是要来主持这么一个烫手的事。

  京察啊!

  “……历来京察,先有科道察前建言,吏部堂上官覆议,考功司要做访单密托科道官共为咨访、要请各衙堂上官为属官撰写考语,还要各衙门四品以上官员拟写自陈疏。如此诸事办妥,才奏请陛下定下日子,部院堂上官开衙堂审。”

  贾咏复述了一下以前的规矩,然后就对夏言和六科都给事说道:“都察院、六科,仍旧依例先建言吧。”

  从贾咏话里说的内容就看得出来,这京察前期的工作只是铺垫,最终会落到“堂审”这个环节。

  用了审字,已经看得出来最后一个环节几乎就是处理人的,虽然表面上是所有五品及以下都得过一次堂。

  在那之前,所谓科道察前建言,无非就是拉名单。

  吏部对科道官建言的“名单”,再按规矩制作好访单,委托科道官去查访;同时结合南京各衙门堂上官对属官的评语,根据考察八目评出四等结果。

  八目,曰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曰老,曰病,曰罢,曰不谨。

  四等,年老、有疾者,致仕;罢软无为、素行不谨者,冠带闲住;贪酷,并在逃者为民;才力不及者,斟酌对品改调。

  堂审,就是给个辩驳的机会。五品及以下的考察结果,在部院京察这个环节就会决定。

  四品及以上,按规矩是在堂审后开始写自陈疏,由皇帝决定去留。他们不用被堂审,这是朱袍人的体面和特权。

  历来京察,大多都掺杂了清洗的元素。

  因此,京察也历来都被官员所抗拒。一开始十年一考,弘治年间定下六年一考都不能严格遵守。

  这六年一考成为正察。正察不遵守,借什么灾变之名临时京察、实则清除异己的闰察则不定期会出现。

  眼下不是闰察,皇帝继位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了,确实名正言顺。

  但众人忘不了,新法当中,还有考功法呢!既然有了考功法,还有这个京察的必要吗?

  南京六科都给事都沉默不语:南京官员大多都是在这里养老的,他们也谈不上多例外。

  养老人何必为难养老人?

  要知道科道官的品级都比较低,他们也在被考察之列。

  夏言则开了口:“久未京察,建言咨访历来也一同进行,那便各司其职吧。科道官尽快拟疏,奏评南京诸官优劣,考功司也尽快把访单做好,择日再合议。”

  “……阁台以为如何?”贾咏仍旧尊敬地问向杨廷和。

  这个时候,杨廷和才睁开了眼睛,缓缓点了点头:“历来京察,这建言咨访,轻易便花去三五月时间。一则咨访急不来,二则也不能偏听、偏信。如今六月便下了旨,半年时间,总该是够用的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