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章 试炮_明初第一豪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寒冬腊月,年关临近。虽然距离除夕还有一段时间,但是在富贵人家云集的长兴县乡野之间,还是偶尔能够零星听到一些临近过年的爆竹声顺着阴冷的寒风从远处传来。只不过这个年代毕竟没有后世八九十年代的中国那样发达的烟花炮竹行业,又是大争之世,孩子们也没有足够富余的烟花爆竹在几个重要日子之外的时间挥霍爆竹或鞭炮。

  但是张宅附近的方向上,那爆竹的声音似乎有些不同。虽然从远处听起来算不上震耳欲聋,但那声响如同什么爆竹作坊出了事故一般巨大而且令人胆寒。

  经过两个月的筹备和准备、前后累计八百多贯财力的投入,一门符合张小磊期望的青铜炮连同相关的车具终于试制出来。火炮前细后粗,十分类似印象中滑膛火器后期的火炮。身为穿越前军事历史爱好者的张小磊当然也明白青铜炮的缺点:那就是在进行短时间的快速紧急射击时,很容易因为过热而导致性能下降寿命损害。甚至张小磊猜测:铁炮在十七世纪以后曾经很大程度上流行也是因为如此,并不完全是造价上更便宜。

  因此在造炮时采用的方法是:先铸造出模具、然后渗碳锻打、杠杆锤具冲压、然后滚压之后打磨出三十斤重将近两分厚度的百炼钢火炮内膛炮筒。很像这个时代常见的直筒铁火器。然后利用这种钢制炮筒为模具、铸造出青铜炮身。除了没有膛线以外,有点儿像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军队运用的那些内部钢膛的青铜炮。青铜比配在晾晒和烘干模具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也试制的比较完善了、采用锡一铜九的低锡青铜做为身管的主要材料。

  最后,在利用似是镗床又非镗床、临时构想出来的一种依靠插槽前进、皮带摇动的简陋刀具处理内膛。并测量出内部炮膛寒冷状态下的大小,并依据大小制作炮弹模具、试制出了圆度与大小合适的“九斤弹”就像对火药规格精益求精般的要求那样、每一枚炮弹、张小磊都不介意花费上足够的工本进行“圆度处理”。为了加快进度,在制造的时候还采取了多小组四班倒的办法。因此,火药和弹药方面的制造和测试,也足足花费了两百多贯钱。

  在用不知道比一般此类轻炮贵了多少倍的“冤枉钱”的情况下、内衬钢套的火炮也终于赶在进入腊月下旬的时候试制出来了。只所以这么苛刻的要求,原因也很简单:张小磊希望进行更多的试射以摸清火炮详细的设表,在这种情况下尽可能的不要损害火炮的有效寿命。

  唯一无法做到满意,就是那火药的效能了。尽管在火药方面也花费了很多功夫,可因为张小磊并非这方面的专家,不知道火药粒化过程汇中很多具体工艺,只知道大致的办法,因此也仅仅只能做到火药效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