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31章 工匠实践为重_明初第一豪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说,如果不和真正的工作结合起来,仅仅是搞一些没有多少实际价值的象征性“手工劳动”“实验课”那似乎对于提高学生们对技术的理解没有太大的价值。

  而且张小磊显然也想到了考核上的进一步改革:“不论是期末或学年考试还是崇明岛上的中央选拔考试。纺织、造纸、印刷、五金与军器、木工与造船等各个自选的实践工匠技能考核比赛应该至少占五分之三左右的权重。。。”

  想到这里的时候,张小磊还想到了进行工匠劳动与实践化变革带来的其他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节约很多造纸和印刷资源,进一步扩大文化教育影响的基本面,使之不仅仅局限于中央总督区的范围内。上亿贯钱很大一部分开销都用在千万人左右的在校生规模巨大的纸张和笔墨上了,在张小磊看来这显然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不仅仅拘泥于在校生。我觉得天下所有工匠都必须学会识字和查字典,最低限度也要懂得汉语拼音乃至初小水平的基本量化概念,而不仅仅是崇明岛的工匠们才能做到这一点。中央天才选拔考试也应该不仅局限于在校生,其他各府的匠人甚至农人也可以参加。。。”张小磊当然知道这会让一些长期以来不得志的旧读书人多少有比其他人更独特一些的优势,但为了最大限度的扩充经济力量、增加“攀科技树”“攻难题”的底牌也不得不决定这样做。

  就这样,在新朝八年的春季,一场新朝教育与科研体系内的大规模变革拉开了序幕。

  依然让张小磊多少有些犹豫的是关于商标管理和专利的问题。专利技术是不是有利促进科学与学术的?曾经很早的时候张小磊觉得这并不是个需要讨论的问题。然而在前世的时候却也听到过一些其他的声音。只不过当张小磊想到曾经印象中的一个人关于专利的反对理由的时候,还是在心中有了决断。

  有个看法是因为瓦特蒸汽机专利问题,几乎晚了几十年才在整个欧洲真正的推广开来,对“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有害的。此外,还不利于调集全国范围内的技术人才和力量进行大的攻关项目。

  然而在张小磊仔细权衡之下:至少就这个时代来说,如何快速的完成技术时代和瓶颈的突破很显然才是第一位的。至于“转化为生产力”当有了必要的技术之后,那并不是瓶颈性的问题了。毕竟专利终究也是可以购买或转移的。而新中国建国前期所进行的一些项目,从本质上来说也并不属于先发科技集团原创性领导性的项目,更不需要太过广泛的试错来确定方向。何况在比较完善的利益驱动关系之下,如阿波罗登月计划、曼哈顿工程那样项目也并非不能在一个存在专利原则的社会存在。

  就这样,张小磊最终决定在整个应天府学城多停留一些时间,彻底完善这次根本性的教育与工匠体系变革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