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59章 旨报_明初第一豪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虽然拼音字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寻常人学习成本的问题,尤其是学习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会让推广工作变得方便很多,但是古登堡印刷术技术上的复原不成功也让张小磊有些耿耿于怀。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次铅锡合金实验总是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当然,这个难题在张小磊仔细看了十四所的实验报告之后多少也是有所感悟起来。并不仅仅是在这个领域。似乎国内的工匠们在改进工艺的时候都有这样一个思维定势:如果一个东西不好,比如木活字最初在毕昇时代的时候就存在很多问题,那么一定是加工手段不够好或者处理方法不够好,又或者选择的木材本身有问题。应该在这个方面下工夫找出堪用的木活字,铜活字的发展也是这个思路。铅锡合金的大规模有意识的金属实验、特性分析,似乎在自己的指导之前就很少出现过。

  而西方乃至环地中海一带或许是受到炼金术哲学,乃至更早一些哲学思想的影响,似乎很早就十分重视各种冶金实验了。张小磊似乎想起自己以前听说过六千年前的青铜是怎么诞生在新月沃地文明一带的,那个时代的新月沃地乃至叙利亚古文明之所以在文明时代前夕领先其他地区至少上千年之久,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有意识的冶炼试验、驯化试验。这背后反应出的哲学观就是对自然世界的完全不同。

  想到这里,张小磊觉得有必要在公开发表一份“旨报”,也就是并不定期发行,但一期发行则发行量很大的广泛性刊物。在文具和印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也是最大限度利用的一种方式。张小磊也曾经试图搞个什么“新华日报”之类的东西,后来却发现,如果搞日报,那散布广度就上不去了。一年三百份报纸在此时代文具和印刷经过两宋比较成熟的东方,按照不超过一万小字的规格成本也多达几十贯,这就意味着就算投入上万名专门的纸墨、印染方面的相关工匠,发行的范围也只能紧紧限于万人左右的规模。也就近卫军系统内可以这么做而已,而且为了不占用太多资源只能搞千字报而不是万字报,可如果密度降低到“月报”,那至少就可以覆盖整个“体制内”的范围,再通过“手抄报”的方式扩散出去了。如果是专门就某个主体的旨报谈话,成本几十文钱的水平,在数天的时间内就可以让岛上的印刷出版部门扩散到整个体系内。

  “要向着天帝许诺给我们通向全民富裕而智慧的康庄大道奋勇前进,就必须养成对自然界和世上一切万物探究起本质和特性的兴趣。乃至把这种对世间普遍真理的兴趣当成实现人生价值升华的一种手段,而并非仅仅是某种功利的目的本身。我们的先辈们就是通过不断的思索和实验才发明出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