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56章 治水三策_穿越清朝当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不到什么成效。

  武同举从怀里摸出一张地图来,铺在靠殿门的桌子上面,然后对皇上说:“皇上,请您移步前来观看。”

  关续清一看武同举准备的如此周详,心里自然是高兴,走下丹犀,来到桌子旁边,凝神观看。杨深秀也围拢过来。

  “皇上请看,这是臣花费近十年的时间,走过了整个黄河流域,经过测量计算,最终制出的这张黄河水系图。现在臣就来说说此次黄河决口的灾情。此次,黄河在河南省兰阳铜瓦厢决口,先向西北淹到封丘、祥符各县村庄,又往东漫流至兰仪、考城、长垣等县后,分成3股:一股出曹州东赵王河至张秋穿运;一股经长垣县,流到东明县雷家庄,这里就分成了两股,都东北流到张秋镇;三股河汇合后,穿过张秋运河,经不盐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牡蛎口入海。这里是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照现时帝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但在改道后,于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这次决口,使黄河下游结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又回到由渤海湾入海。如果这次黄河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理,据臣判断,其后,洪水在以铜瓦厢为顶点,北至北金堤,南至今曹县、砀山一线,东至运河的三角洲冲积扇上自由漫流,水势分散,泛滥无定。下游河道中自铜瓦厢至陶城埠一段,决口经常发生,故有豆腐腰之称。”

  “说说你的良策。”关续清已经有些急不可耐了,对于武同举也越来越有信心了。

  武同举一笑道:“根据此次灾情,臣治理黄河主要有三策。”

  “哪三策?”

  “皇上容禀,远古时期,人们基本是在距离河道很远的地方居住,河流基本是自由流动,与人们互不干扰,相安无事。随着河流周边居住百姓的增加,人们开始在河道的两边修筑堤防,开始的时候,人们在距离河道比较远的地方建堤,河道的宽度仍然很大,洪水还没有被束缚得很厉害。遇到涨水,水流基本可以分散到较宽阔的河道中,慢慢流走,几乎不会冲毁堤防。后来人们开始大量占用河滩地耕种,在大堤里面修筑围埝,圈堤围垦,不断改变河道的流向,造成河道宽窄不一,河线再三弯曲,严重阻碍行洪。皇上,臣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臣以为农耕是要发展,但是也要有一个整体规划,正是当地百姓没有节制的改变河道的原有状况,不给洪水以足够出路,引发河堤被洪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