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39章 杜邦家族_穿越清朝当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老袁虽然没去过美国,但名字已经先传到那里了……”

  接下来的几分钟时间基本上是在双方的吹捧当中度过的,尤金极力吹捧袁世凯的人生经历多么富有传奇色彩,在中国的政治地位如何显赫。袁世凯则说杜邦家族的势力多么庞大,杜邦公司的实力多么雄厚之类的话。

  袁世凯一边和对手这么无聊的吹捧着,脑子里则在飞快的转动,想着应该如何才能拉拢住这个美国当今最大的财团。过来的路上,段芝贵就把杜邦家族以及杜邦公司向袁世凯做了介绍,再加上原先耳闻过的,现在袁世凯对杜邦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无论做任何事之前,首先了解对方的一切,这是袁世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推行“大棒”政策的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说过:“说话要和气,但手中要有大棒”。这可以说是美国现实政策的真实写照,尽管美国本土已近200年没有遭到过敌国的直接攻击,但美国的军火触角依然在全球各个角落不停延伸。

  自由女神一手高擎火炬,另一手则暗藏利器。

  在历史上,在“大棒”政策庇护下发家致富的美国公司可谓数不胜数,而军火商则是“大棒”的铸造者,他们靠着散布在战场上的断肢残臂发展壮大,杜邦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它的几乎每一步发展壮大都离不开美国政府或对内或对外的战争。

  杜邦家族最信奉的一句话是:只有与政府联姻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一百多年过去了,杜邦家族用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性杜邦家族原是法国的一个钟表匠世家,第一代皮埃尔#杜邦靠着几篇具有重农学派思想的文章与路易十六的财政总监的杜尔哥搭上了关系,并被推荐进入路易王朝。在美国独立战争末期,皮埃尔作为法国代表团成员参与调解美英冲突,结识了杰斐逊、富兰克林等人,为家族在美国的创业奠定了人脉关系。美英之间的《巴黎和约》签订后,皮埃尔因调解有功被路易十六封为贵族。但不久后爆发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使杜邦家族跌入低谷,于1799年被督政府驱逐出境,被迫流亡美国。老杜邦的儿子艾乐#杜邦生性热爱读书,深受著名化学家、时任法国皇家火药厂主管拉瓦锡的影响,通过参观学习熟悉了火药生产技术。

  来到美国后,艾乐发现美国火药制造厂远远落后于法国,军队使用的火药需要高价从英国购买,这使艾乐决心投身这个产业。1802年6月,杜邦火药厂在特拉华州白兰地河畔的一座农场里动工了,于第二年2月份基本竣工,1804年春天造出了第一批黑火药。当时全美有大大小小200多家火药厂,但都是小家庭作坊,在技术上无法与从法国购置先进设备的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