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8章 授衔仪式_穿越清朝当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8章授衔仪式

  在经过了一个月多的兵制改革之后,由关绪清钦点了四个军区的大将军。东北军区由董梁担任大将军、东南军区由陆毅伟担当大将军、西南军区由刘铭传担任大将军、西北军区由聂士诚担任大将军。

  这四人都是新军组建时的元老,也是关绪清最倚重、最信任的人。而且资历也较老,宣布之后也没有人提出异议。这四人也成为了大清陆军实行军衔制后的第一批大将。

  而左宗棠、李鸿章、醇亲王、彭玉麟授元帅,其中左宗棠跟彭玉麟就不用说了,兵部的两个当家人。在大清军队中有颇高的威望。李鸿章和醇亲王只是挂名的元帅,没有兵权。但是因为都带过兵,其中李鸿章的兵权就是让关绪清在亲政后剥夺的,所以也给他们两个授了元帅。

  另外从德国回来的冯相华、王风、方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张勋、曹锟、陆荣廷、徐世昌、段芝贵、赵秉钧以及原大清陆军军门及军官吴平、吴光、陈横、万天杰、沈丹阳、潘东民、冯子才等均授上将,而邓世昌、严复授海军上将。

  另外中将50人,少将175人,都是前大清陆军标统级别的军官及大清海军的各主力舰管带以上军官。

  整个授衔仪式隆重且严肃,早在中法战争胜利之后,关绪清就在圆明园内为几名得到战功的将领亲自戴上帝国徽章时说过:军人的荣誉高于一切。

  而此时,他们的肩膀上那一颗颗的将心正是他们作为军人的最高荣誉。

  在关绪清看来,军队实现军衔制便于各军联合作战时区分上下级,统一部署工作。不然几个师碰在一块,都是师长,谁都不买谁的帐,自己管自己打就完了。

  另外在中法、中英的两次战斗中。不难看出军衔制对军队战斗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比如法军在基隆登陆后对台湾发起的攻击,遭到孙开华的迎头痛击。法军在建制被完全打乱之后,仍然能组织起完整的进攻,和有组织的整体协调撤退。这个就得益与军衔制,因为在战斗中自己的直属长官被击毙后,大部分士兵会失去主心骨。所谓的兵败如山倒就是如此,但是有了军衔制,从服装上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军衔、只要比自己高的,就要服从。比如一个上尉连长手下的士兵全死光了,看到前面退下来很多其他连队的士兵。他就可以重新指挥这些士兵组织新一轮的进攻或者组织阻击敌人的进攻。而士兵也容易找到新的主心骨,所以有了军衔制,就算部队建制被打乱也能在短时间内重新组织力量投入战斗。

  军衔制在和平的环境里还可以创造出团结友爱的气氛,他给人们的直观意识就是对上级的敬重和服从。这个是任何一个军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服从命令。

  在军队从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