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1章 俄国的报复_穿越清朝当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打破这样的局面,大量优质的,高质量的流通商品是必须,与其让英、法的劣质商品充斥在市场上,不如享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商品,要知道德、美两国的大部分技术已经是世界上最好的。至于本国地工厂,一来德美的产品都是高端产品,对刚刚起步,主要经营一些低技术含量的民生产业的他们冲击不大。

  二来这个时代的工业门槛不高,模仿、翻造的可能性很高,也使得国内的工厂可以很快的追赶上去。

  当然,既便有了德、美地支持也不是高枕。毕竟英法有着世界排名第一、第二的海军,有着面积五分之一的庞大殖民地,他们地实力无疑是十分强大的。

  不过这个时期正是世界殖民主义的最后*,1885年3月召开地柏林会议。列强正式瓜分了殖民主义地最后一块土地——非洲,各国根据历史习惯和各自利益大致确定了在非洲地势力范围。

  一时间,那块黄金大陆上烽烟四起,埃及战争、埃塞尔比亚战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刚果暴乱、尼泊尔暴乱、南非布尔人暴乱。列强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那块大陆上,就连没有受到柏林会议邀请地俄国也加紧了在伊朗的活动,希望打通印度洋的出海口。参与到这场瓜分中去。

  至于唯一可能给中国带来麻烦的日本。这个时期他们还急需消化英法带来的援助。而海军宏伟的“四大舰”计划也需要时间。因而,这样的间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

  从内部环境上讲。原本制约着国家发展的满清权贵势力基本瓦解,国家将逐步摆脱旗人这个沉重的包袱,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势必有所缓和。而通过这两场战争,大大刺激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虽然战争的结果并没有获得多少赔款,但战争的资金主要来自国家的农业税款,相比占人口九成以上的农民,摊派到商人身上去的无疑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这样也就变相地实现了工农业的剪刀差效应。

  至于说农民的生活,因为光绪年间并没有发生过大的自然灾害,勉强生活得还可以,加上新获得的越南、缅甸两地都是农业资源异常丰富的地区,移民政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土地兼并的矛盾,所以工农业剪刀差所产生的矛盾并没有明显的显现出来。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两次名义上抵抗外侮的战争胜利,大大提升了国民的士气,尤其敌人还是火烧圆明园、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带给自己沉重伤害的“世仇”,更加增添了百姓的无穷热情。

  只看战后爆发的前所未有的从军热,大街小巷、酒馆茶肆纷纷对关绪清一片歌功颂德之声,便可知一二,在这样的情绪下,因为税收所带来的一点点矛盾轻松就被掩盖了下去。

  在币制改革的掩饰下,大部分百姓都不会知道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