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87章 第二百八七章_[清]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域当地人融入大清的最好、最温和的方式。

  又有文官崇尚儒学,提出希望皇上在西域开展儒学教化,儒学乃是正统学说,四书五经当然也要传过去。汉之文化的传入,有利于教化落后地区学会仁义礼教。

  如文化、经济这些,并非是严肃之话题,更令朝臣郑重的是西域之政务与宗教之管理,理藩院在此事中起到了莫大作用。

  大伙儿热火朝天探讨对西域的建设,这样的盛况也就只有在战后才会有了。

  户部又禀告:“国内安稳后,大清百姓总数增多,近年来新登记户籍年年增长。”

  其实人口增长,是平定三藩之乱后就开始的。无论是北面边境与罗刹之战,还是西域战事打在西边,并未影响南面的发展,中原地区各地稳定后呈现蓬勃发展的情况,百姓们安稳了,生娃就多了,人口增长的趋势就越来越高。

  如今北面边境签订了《乌丁斯克条约》,西边又平定了准噶尔。若不出意外,大清之后将会迎来一段和平时间,盛世近在眼前之伸手可及,摆在朝臣们眼前的,是发展的大好时机。

  朝臣们就民间新兴产业,新兴起的大规模作坊等进行激烈讨论。

  郭琇上奏道:“于底层百姓而言,寻求更富足的生活是本能,大部分的百姓勤劳且刻苦,愿意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绞尽脑汁。民间农事发展,使得百姓家中能有挪出多余的人手去做别的事,若是一个人能够坚持下来将田地照料好,他们不会留另一个人一块照料田地,百姓勤劳朴实,大部分百姓日子过得有了希望,他们会克服懒惰。更多的人去往城镇之中谋求新的出路,这也便是民间城镇中做工之人越来越多的根源所在。”

  如今各地城镇之中兴起了教大规模的作坊,从禽肉养殖,到纺织,再到各类工厂土窑,这些新兴小商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头,朝臣们正在商议,在朝廷调控的同时,日后的政策究竟是打压为主,还是扶持其发展为主。

  郭琇上书之意为:这种新兴小民商的出现有利于在民间生产更多产物,且其根源为大清技术发展之故,此为自然趋势。

  做过了地方官到底不一样,对民间兴盛产业的领悟与朝中高官也截然不同。

  “皇上,商若发展,则南北流动,百姓走动,则安于耕地者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势必会引起民间动荡,粮食欠收!”

  “大人错了,耕地者并未减少,如今多出来前往城中做工的,是多余出来的一双手,即使是抑住,也该是选择规模越来越大的大商压制,而非小商小户。小商小户的出现,利于大清之发展。”

  民间小商小户及各种作坊规模出现过多,出现乡村人口前往城镇做工现象严重,此事已成为迫在眉睫待朝廷解决表态的大问题。

  胤礽若有所思:有关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