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做中学,学中做_【那个叫夏可以的女人】 2012年夏我和三个熟女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产生了需要与老师做的角对齐的相反,进而通过交流得出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看另一条边就能比较出相接近的角的大小,从而有效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把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3.在应用新知时,让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传统的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用,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异化为被动地接受和单纯记忆数学结论、被动操作和封闭训练数学技能的过程。实践证明过分关注数学在传授知识方面的功能,很容易导致课堂失去生命的活力,使数学知识变得枯燥乏味。对于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弱,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活动操作的机会,把抽象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活动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使数学课堂充满着灵性和智慧。例如,在三年级“轴对称图形”新知学完后,笔者的课件展示了我们生活中一些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了生活中物体的对称美;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创造一幅“轴对称图形剪贴画”,小组商量好画的主题,然后分工合作。这是一次体会创造的过程,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撕一撕、贴一贴等创造出轴对称图形剪贴画。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利用对称知识进行创造,感受到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在美,体验到了数学的创造美,发展了学生的表现美。学生在感受美、研究美、创造美、应用美的过程中,思维得以激荡,情感得以孕育,能力得以拓展。

  四、展望未来:“做中学”的思考和建议

  1.操作要与思考有效对接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动手操作与動脑思考常常出现脱节。教师在课堂中没有引导学生通过外显的操作行为与内隐的思考行为建立联系,两者被人为割裂。如果操作的过程中没有思考,操作只能是一种机械的行为。操作只是将学生思考的过程通过一种物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学中不能为操作而操作,操作应当是带有思考性的学习,只有将操作与思考有效对接,才能真正让学生的“做”服务于“学”。所以我们提出了“热情地做”与“冷静地思”要交融起来,这样的课堂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2.操作的目标要明确

  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课堂上的“傀儡”,教师说拿就拿,教师说放就放,学生一头雾水,到最后才知道原来老师要的是什么。这一现象说明学生操作时没有明确目标。如果

  请收藏:https://m.ecc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